孩子煩躁、多汗、胸骨突起......注意!可能是缺乏這個
維生素D屬于脂溶性維生素,是生命必需的營養(yǎng)素和鈣代謝的最重要生物調節(jié)因子,影響血清鈣磷濃度、神經肌肉功能正常和骨骼的健全。
兒童時期如果嚴重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的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
1. 母體-胎兒的轉運: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維生素D,胎齡越接近于足月,胎兒體內貯存25-OHD越多,因此早期新生兒體內維生素D的量與母體維生素D的營養(yǎng)狀況及胎齡有關。
2. 食物中的維生素D:食物是嬰幼兒維生素D的外源性來源,天然食物中的維生素D含量都比較低,谷物、蔬菜、水果幾乎不含維生素D,肉類含量較少,動物肝臟、魚肝油、蛋黃含量相對豐富些。
3. 皮膚的光照合成:內源性維生素D是人類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皮膚產生維生素D的量與日照時間、波長、暴露皮膚的面積有關。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臨床表現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 初期:多見于6月齡以內,主要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鬧、汗多刺激頭皮導致嬰兒常搖頭、擦枕、出現枕禿。
2. 活動期:
①顱骨:6月齡內以顱骨改變?yōu)橹鳎弥讣馍杂昧浩日砉腔蝽敼堑暮蟛?,可有壓乒乓球樣的感覺;6月齡后嬰兒可出現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因骨樣組織增生致額骨及頂骨雙側呈對稱性隆起,稱“方顱”。
②胸廓:1歲左右嬰兒沿肋骨方向,于肋軟骨交界處有圓形隆起,從上到下如串珠樣突起,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僂病串珠。如肋骨骺部內陷,形成胸骨下1/3向前突起畸形,稱“雞胸”。
③四肢:多見于6月齡以上的嬰幼兒,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鈍圓形環(huán)狀隆起,稱“手鐲、足鐲”。由于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jié)松弛,嬰幼兒站立與行走后雙下肢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
3. 恢復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早期或活動期兒童經日光照射或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應逐漸減輕或消失,血生化改變逐漸恢復正常。
4. 后遺癥期:多見于2歲以上的兒童,因嬰幼兒期嚴重佝僂病,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如何治療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治療主要在于控制活動期,治療原則以口服為主,一般維生素D劑量為800-2000IU,1個月后改預防量400IU。大劑量維生素D與治療效果無正比例關系,因此不可過多使用維生素D,以防中毒。除了采用維生素D治療外,還應注意加強營養(yǎng),堅持每日戶外活動,保證充足的日光照射。治療后,較輕的骨骼畸形隨著體格生長大多數能自行矯正,嚴重的下肢畸形于4歲后可考慮外科手術矯形。